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孔子诞辰日致敬先贤: 汉人之师,千年不改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利英
    2019-04-18 10:43:44    来源:中华儿女人物观察   转载


    公元前551年的今天,一位伟大的人物诞生了,他就是孔子。时间的长河流淌了2569年,他留下无穷的智慧改变了中国,影响了世界。

     

    孔子的诞辰日期一直存在争议,至今没有明确。民国期间,是以民间接受程度较高的《谷梁传》所记载的孔子诞辰日期为标准,即“农历八月二十七日”。由于当时推行西学,并且,也为方便后人纪念,便将其推算为西历,但西方主要历法有两部,即“儒略历”和“格里历”,分别推算为“孺略历公元前551年10月4日”和“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”,最终,民国政府选择了主流的“格里历”,并将当时的“教师节”定为9月28日。然而不管孔子诞辰是哪一天,他的伟大俨然超越了世间和空间。


    孔丘,字仲尼,后人尊称为孔子(子:古代对人的尊称,用来称老师或道德、有学问的人)。孔子为什么会以“丘”为名呢?据说与他的长相有关,孔子生而首上圩顶,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,被称为“长人”,孔子之名“丘”来源于此。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有关孔子的小故事。



    孔子到庙堂参观,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,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。

     

    孔子说:“我听说宥坐之器,虚则欹(倾斜),中则正,满则覆。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。”孔子让弟子注水,果然如此。

     

    孔子叹道:“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?”弟子问:“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?”

     

    子曰:“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振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。”




   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,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,就把大树给砍了。

     

   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:“咱们快点走吧。”

     

    孔子说:“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,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?”顺境不贪,逆境反喜,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,心存正义、自强不息,感恩桓魋,感恩对手。



    孔子说:“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,这是失人;不可和他人说的事,却和他说了,这是失言。”智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

     

    孔子在乡里间,貌温恭谦,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;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,对答如流;与上大夫谈话时,中正而有诤辩,敢于说实话;

     

    与下大夫交谈时,侃侃而谈,和气而又欢乐;君视朝时,恭恭敬敬,但又威仪中适,不张不弛。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,这需要仁德、智慧和勇气。



    孔子问礼老子,辞行时,老子对他说:“富贵之人送人以财,仁义之人送人以言,我不富贵,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:头脑聪慧、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,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;博洽善辩、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,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。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,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。”

     

   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宽则得众,苛则失人。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,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。


    子路有一次问孔子:“君子也有忧愁吗?”

     

    孔子回答说:“没有。君子追求道义,有终生的快乐,无一朝之忧。小人汲汲于功利,患得患失,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。”

     

    仁者不忧,是一门大学问。君子之所以为君子,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,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,胸怀广大。小人关注眼前得失,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,长久以往便“长戚戚”。



   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最为有名的就属《伦语》了。为表纪念,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《伦语》中孔圣人交给我们的人生哲理,追溯中华文化之源。


    处世之道

     

    1、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——《伦语·为政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,不徇私护短,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;小人则结党营私。

     

    2、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——《伦语·里仁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看重的是道义,小人看重的是利益。

     

    3、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——《伦语·述而》

     

    译:自君子心胸宽广,能够包容别人;小人爱斤斤计较,心胸狭窄。

     

    4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——《伦语·子路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,但又持有独自的观点;小人虽然和他人保持一致,却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。


    交友之道

     

    1、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——《伦语·卫灵公》

     

    译: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不要施加给别人。

     

    2、 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——《伦语·卫灵公》

     

    译:志向不同,就不能够一起共事。

     

    3、 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——《伦语·学而》

     

    译: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但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

     

    4、 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勿自辱也。——《伦语·颜渊》

     

    译:所提出的忠告应该委婉地劝说,不能改变就应该停止,不要自讨没趣。


    君子之道

     

    1、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。——《伦语·里仁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隐忍少言,但却行动迅速。

     

    2、 君子不忧不惧。——《伦语·颜渊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不担忧不害怕。

     

    3、 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。——《伦语·宪问》

     

    译: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,而行动中总力求做得更好!

     

    4、 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——《伦语·里仁》

     

    译:看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齐,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(有没有和他一样的行为)。


    求学之道

     

    1、 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——《伦语·为政》

     

    译: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,只思考却不学习则会精神疲倦。

     

    2、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——《伦语·公冶长》

     

    译:聪明好学的人,不会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。

     

    3、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——《伦语·为政》

     

    译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真智慧!

     

    4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——《伦语·雍也》

     

    译:对于学问和学业,知道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,爱好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。



    追求之道

     

    1、 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——《伦语·述而》

     

    译:富贵并且合乎道义的就去追求,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,我都愿意去做。如果富贵却不合乎道义,那还是按照我爱好的去做吧。

     

    2、 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人,有杀身以成仁。——《伦语·卫灵公》

     

    译:仁爱而有节操的人,没有为乞求苟且而损害仁德的人,只有牺牲生命来实现仁道。

     

    3、 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——《伦语·卫灵公》

     

    译: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,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。

     

    4、 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——《伦语·述而》

     

    译:富贵但却不讲求道义,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