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京剧“四小名旦”之一,“张派”艺术创始人张君秋的传奇经历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利英
    2019-04-18 10:51:26    来源:中华儿女   转载
     

             5月27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逝世20周年纪念日。他是京剧“四小名旦”之一,是继梅兰芳之后京剧男旦中的佼佼者。他开创的“张派”艺术, 是继梅、程、荀、尚之后京剧旦行的一个新流派。京剧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“十旦九张”,由此可见“张派”艺术影响深远。本文从其众多经历中选取了一些片段,来纪念这位将毕生精力投入京剧艺术的大师。

    年轻时的张君秋

    与京剧结缘

            张君秋原名滕家鸣,祖籍江苏丹徒,1920年生于北京,自幼随母张秀琴在河北一带演出河北梆子,13岁拜李凌枫为师,学京剧青衣。


            在张君秋艺术成长过程中,有一个人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王瑶卿。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弟子,所以张君秋有机会随师进入大马神庙王家的门墙。因嗓音与王瑶卿年轻时相近,深得王师爷的喜爱,教会他《大保国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别宫》、《祭江》、《四郎探母》等青衣唱工戏;此后,还教了一些刀马旦戏,如《十三妹》、《得意缘》、《穆柯寨》、《虹霓关》、《樊江关》等,使张君秋既练了身段,又学了京白的念法,同时了解了更多京剧知识,领略了舞台艺术的奥妙。王瑶卿对张君秋十分看重,认为他虽是跟李凌枫学戏,却早已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王瑶卿曾对李凌枫说:“我的徒弟,不如你的徒弟。”其对张君秋的赞赏之情,由此可见一斑。


            张君秋很孝顺,知道家计艰难,母亲对他期望很大,便用功学戏,努力不懈。每天清晨去往窑台喊嗓,天不亮就走。有一次摔倒在一个土堆上,他含了一嘴的沙子,但站起来,找水漱漱口,照喊不误。人们只知道张君秋嗓音润亮,哪知道是苦练出来的。艺人成名,半由天赋,半由锻炼,不下苦功是成不了名的。张君秋每天喊嗓,多年不辍。后来成名大红,到了挑班以后,他仍保持这个良好习惯。


      1935年,16岁的张君秋在北京吉祥戏院“借台练戏”,演出《女起解》,由于他嗓音甜润、扮相秀美,从而一炮打响,征服了观众。


            1936年,北京《立言报》倡议公开投票选举“四大童伶”,结果张君秋、李世芳、毛世来、宋德珠得票最多。因前有梅、尚、程、荀“四大名旦”,故他们被誉为“四小名旦”。当时对张君秋的评价是:“扮相,如窈窕淑女似梅;唱工,有一条好喉咙似尚;腔调,婉转多音似程;做工,稳重处似荀。”


            此后,张君秋正式搭班唱戏。先后与雷喜福、孟小冬、谭富英、马连良等合作,多演一些生、旦的“对儿戏”,如《四郎探母》中的铁镜公主、《红鬃烈马》中的王宝钏、《苏武牧羊》中的胡阿云、《打渔杀家》中的萧桂英、《审头刺汤》中的雪艳、《四进士》中的杨素贞、《三娘教子》中的王春娥等。有时也在前场单独唱一出旦角戏,如《玉堂春》、《缇萦救父》、《虹霓关》等,巡回演出于京、津、沪各地。

    张君秋(右)和马连良演出《苏武牧羊》

    师从尚小云

            梨园行的人都知道,张君秋是得到尚小云的赏识和栽培的。


            一次,张君秋在北京华乐戏院演出《二进宫》时,引起了尚小云的注意。剧中,张君秋饰李艳妃,谭富英饰杨波,金少山饰徐彦昭。三人嗓音高亢、嘹亮,功力悉敌,观众不断喝彩。散戏后,尚小云表示愿意给予辅导,并叫张君秋去家中学戏。后来,尚小云得知张君秋与李凌枫的师徒合同尚未期满,不便行师徒之礼,也丝毫不予计较,仍热情如初。


            尚小云不但亲授了《汉明妃》、《春秋配》、《状元祭塔》等戏,还让张君秋与自己同台演出,在《乾坤福寿镜》、《九曲黄河阵》和《青城十九侠》中担任重要角色,使张君秋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尚的艺术风采。此后数十年间,张君秋不时地向尚小云请教,不断充实自己,同时在唱腔和身段上也吸收、融入了尚派刚健、婀娜的特点。


            1984年,适逢尚小云诞辰八十五周年。回忆起当年的情景,张君秋仍心存感激:“对我来说,得以结识尚先生,实在是件意想不到的事。那是我十六岁,在王又宸的班社搭班。有一次在华乐戏院演《二进宫》,尚先生来看我的演出。演出刚结束,经理就来叫我,说尚先生在前台柜房等我,要见见我。我母亲和李多奎先生,陪着我到了前台柜房。尚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、痛快,见面后没说几句话,就表示要教我,让我到他家去。在那‘艺不轻传’旧社会,尚先生如此主动、热情提携后进,实在令人感动。”

    张君秋在一次演出后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

    投身“音配像”

            如果说创立张派艺术是张君秋在京剧舞台艺术生活中的亮点,那么在《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》工程中,张君秋以抱病之躯投身于此项事业的奠基、开拓所做的巨大贡献,则是他人生舞台上的一个光辉亮点。


            1986年,张君秋在参加“百日集训”工作期间曾兴高采烈地说: “李市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,把那些老录音带拿出来,让今天的青年演员按照录音的节奏来演出,把它录下来,这样就可以把老艺术家的艺术保留下来了,青年演员藉此还能学不少东西,也能给电视提供一些节目出来。这个办法多好啊!”


            用音配像的方法把老一辈的艺术录下来,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工程,可否成功,无经验可寻。需要收集、鉴别各种流派艺术的录音,传授给青年演员各种流派艺术的表演技巧,运用高科技手段录制、整修,形成完美的录制品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,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、见多识广的老艺术家来总体筹划,总体把握。为此,李瑞环想到了张君秋。眼前困难重重,李瑞环说:“你们在艺术上把关,我设法筹备经费。”


            从1985年李瑞环提出设想,到1994年《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》工程正式启动,此时,张君秋已经是年逾古稀,而且患有心脏病。李瑞环请他做顾问,他没有丝毫迟疑,欣然接受。


            在音配像工作中,张君秋更是身体力行地对青年演员进行传、帮、带。在排练现场,他一丝不苟,演员在台上的一招一式,包括头上戴的,身上穿的,他都要严格把关。为了把配像工作做得尽善尽美,他往往亲自到老艺术家家里为青年演员请老师。有一次,他偕同夫人谢虹雯去到一位老艺术家的家中拜访,没有电梯,需要一层一层地走上去,走到四楼,他已经是气喘嘘嘘。停在门前,他对谢虹雯讲,停一停,等我气喘匀了再敲门。他只考虑气喘嘘嘘到人家里不礼貌,而没有顾及自己是身患心脏病的病人。在音配像工作的过程中,他的心脏病二次复发,经过治疗,病情稳定之后就立刻投入工作。他就这样一路走下去,直到1997年5月27日,在一次前往音配像的工作途中,走完了他一生的全部历程。


            在张君秋的人生旅途中,曾经有过多种的选择在他的面前。青少年时代,他选择了从事京剧艺术的工作,转益多师,独僻蹊径,攻坚拔险,自成一家。晚年时,他继续发挥余热,传道授业,身体力行,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京剧事业之中。


    来源:光明日报、北京广播电视报、中国戏剧网、《张君秋转》、《梨园忆旧-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自述》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